澳 門 人 口 淺 析
1994年9月3日發表於澳門大學學術研討會
人口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居住一定地區的人的總稱,是社會的主體。人口的發展變化必然對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重大影響。這些概念無疑是眾所週知。由於人口及其發展在一個社會扮演重要的角色,與經濟發展及眾多的社會問題如就業、衛生、教育,基礎建設以至文化等等方面都有直接的聯系,適當的人口規模,良好的人口質素及正確的人口政策無疑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亦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 澳門人口的演變及現況
迄今為止,澳門已進行了13次人口普查,從50年代至今,人口普查都是十年進行一次,由下表可知每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
表一 由普查統計之人口
普查年份 |
總人口 |
增長率 |
1950 |
187,772 |
|
1960 |
169,299 |
-9.838% |
1970 |
248,636 |
+46.862% |
1981 |
241,729 |
-2.778% |
1991 |
355,693 |
+47.145% |
由統計數字可知,由50年代至今,澳門的人口變動經歷了二跌二起。二次人口減少發生在50年代及70年代,但是數目並不大,分別是18,473人及6,903人,跌幅為9.83%及2.78%。與此相反,跟著兩次人口減少而來的人口增加則數目較大,增幅接近五成。60年代及80年代人口的增加分別為79,337人及113,964人,人口急劇增加的原因,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長外,人口的遷移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從表二所顯示的數字可以看出,十多年來澳門人口以年平均近4%的增長率增長,本澳的居民人數到1993年底已達近395,304人。其中的1991年的增幅最為顯著達7%,我們並不難知道其中原因:在1990年的「三.二九行動」使3萬多非法移民取得臨時逗留証,說明移民是澳門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當然80年代的出生率高也是原因之一,共有64,170人出生,扣除死亡人數14,655人之淨增人數為45,515人。
表二 1981-1993年底居民人數
年份 |
居民人數 |
比對上一年增長率 |
1981 |
247,629 |
|
1982 |
261,712 |
5.687 |
1983 |
276,910 |
5.807 |
1984 |
288,773 |
4.284 |
1985 |
290,633 |
0.644 |
1986 |
301,480 |
3.732 |
1987 |
312,207 |
3.558 |
1988 |
319,786 |
2.427 |
1989 |
330,410 |
3.322 |
1990 |
339,510 |
2.754 |
1991 |
363,784 |
7.15 |
1992 |
380,850 |
4.691 |
1993 |
395,304 |
3.795 |
平均 |
|
3.987 |
資料來源:統計普查司
講到人口,始終都離不開一定的地域,人口地理分佈是人口問題中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人口的發展與其所在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的關係。以1993年底澳門人口395,304人,總面積為19.36平方公里計算,本澳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20,418人。在組成澳門的澳門半島、 氹仔和路環三個部分中又以澳門半島的人口密度為最高,如表三1991年的統計所示達到每平方公里51,127人,為世界之冠。相對而言,路環島面積最大,人口是最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僅437人。
表三、1991年人口分布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 |
密度(居民/平方公里) |
總數 |
18 |
355,693 |
19,761 |
澳門半島 |
6.7 |
342,548 |
51,127 |
氹 仔 |
4.1 |
7,168 |
1,748 |
路環 |
7.2 |
3,146 |
437 |
據1991年統計,就業人口為193,773人,佔人口的54.5%比率可算很高。就業人口基本上仍是服務於三類行業:「制造業」、「公眾服務、社會福利及個人服務」和「批發、零售、餐廳、酒樓及酒店」。但從事該等行業的人口數目已有變化,最顯著的是從事製造業的勞動人口比1981年下跌了12.8%,由佔
就業人口的45%跌至32.2%,而從事公眾服務、社會福利及個人服務的人口及服務於批發、零售、餐廳、酒樓及酒店的勞動人口都有增加。據1991年的普查資料,這兩個行業的員工人數明顯增加了14.5%。此外,從事銀行、金融、財務、保險、地產、及商業服務的人也有3%的升幅(見表四)。
表四 按行業分類統計之1981及1991年的就業人口
行業分類 |
1981年 |
1991年 |
對比 |
總數 |
100% |
100% |
% |
農業、獸獵及漁業 |
6.0 |
1.4 |
-4.6 |
製造業 |
45.0 |
32.2 |
-12.8 |
建築及公共工程 |
8.0 |
7.8 |
-0.2 |
批發、零售、餐廳、酒樓及酒店 |
18.5 |
22.1 |
3.6 |
運輸、貨倉及通訊 |
4.6 |
4.8 |
0.2 |
銀行、金融、財務、保險、地產及商業服務 |
1.7 |
4.7 |
3.0 |
公眾服務、社會福利及個人服務 |
15.4 |
26.3 |
10.9 |
未確定行業 |
0.8 |
0.7 |
-0.1 |
同時,以所從事的職業為標準,亦可得知澳門就業人口分佈情況。根據1991年的統計,工業手作人士,工業工人及未確定職業人士是三個最多人從事的職業,分別佔就業人口總數的14.9%,19.4%及19.5%,亦即是說,澳門過半數上的就業人口是工業手作人士,工業工人及未確定職業人士,但是與 1981年的普查數據相比工業工人的數目已有減少,而要求較高學歷程度的職業如科學技術及同等專業人士及服務業人士則增加(見表五)。而據最新的就業統計數字,從1993年開始,社會及個人服務替代了製造業的位置,成為本澳最大的僱主,而製造業繼續喪失其在澳門經濟中的重要性。在1993年第二季,工業手作人士、工業工人及未確定職業人士佔就業人口的48.3%,仍然是下跌的趨勢。科學技術及同等專業人士則由1991年佔就業人口的1.55%輕微升至1993年的1.9%。
通過以上的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勞動人口所從事的行業及職業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第一及第二產業所佔比例大幅減少,商貿、酒店、餐廳及服務業、科學技術等職業的增加,反映出澳門經濟發展動向及經濟結構的轉變。(見圖)
圖1 按職業統計1981年及1991年就業人口
科學技術及同等專業人士 公共及私營機構之管理人士 行政及同等業人士 商業人士 服務業人士 農業及漁業人士 工業人士 |
|
二、
人口膨脹的憂慮
在回顧澳門近40年來人口發展的歷史及對人口現狀進行簡單分析之後,有必要探討一下澳門今後的人口發展動向。尤其是近期有人提出將澳門發展成為百萬人口城市的建議的可行性。
一般來說,人口的變動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與社會的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關係,人口的增加,可以提供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勞動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費。但是人口與社會問題之關係也是顯然而易見的,有許多社會問題之所以產生,是受人口因素之影響,人口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當分析人口發展時,不可以將人口孤立起來考慮。
就世界而言,下月將在開羅舉行國際人口開發會議之前,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先發表1994「世界人口白皮書」,提出幾個引人注目的數字:全年人口增加數目達9,400多萬,現在世界人口是5,660,000,000人,到1998年將達60億人,到2005年世界人口將達85億,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100億。白皮書以「選擇及責任」為題,提出糧食生產不能同人口發展同步的憂慮,強調要減低出生率。對發展中國家,設法使女性地位提高和能力加強,才是解決人口問題的關鍵,並指出佔世界人口只有二成的先進國家,郤浪費世界資源達八成之多,對環境破壞責任最大,控制人口是發展中國家和先進國家的共同責任。
提出澳門人口發展成為百萬的城市,並非主張高出生率,而是主張輸入移民來實現,這也是值得商椎。
人口是一個有空間、有社會的概念,一般來說,人口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未成年人口,二是勞動人口,三去勞動力的成年人口(一般理解為老年人),能為社會產生財富的是勞動人口。為此,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的關係,勞動人口結構與人口結構的關係,社會結構(包括文化、教育、保障、設施、家庭和政策)與人口結構的關係,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淺而易見,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或一個城市,簡單認為人口越多越好,是亳無意義!對於經濟發展,簡單理解為人口資源充足,經濟必然發展也是幼稚的。
人不能離開空間而生存,其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是最基本的。社會不能離開人而存在,其法制、政策、教育、衛生、居屋、基本設施、環保、福利和社會保障也是最基本的。
澳門的土地資源不足。人口密度如此之高,如果增加一倍人口,何來增加一倍土地?教育方面現有各類學校173間,學生82,661人(92-93年度資料)如果增加一倍人口,何來的土地、校舍及教育經費可多建近200間學校?衛生方面,如果增加一倍人口,要增加一倍病床、醫院及醫療站,焚化爐、污水處理站等基本設施是以45萬人口設計,也須加倍;社會房屋、經濟房屋目前已供不應求,以現在本地區約100億的財政收入能應付嗎?除此之外,還必須注重勞動人口結構,包括文化技能素質要同經濟結構及其發展相匹配,否則經濟結構難以隨社會發展而變化,勞動人口將出現最大的浪費,經濟發展必然也困難重重。
回顧澳門1979年後出現的大量移民,使人口劇增,勞動人口的迅速膨脹,勞動力市場過剩,很大地衡擊本地工人的就業和生活。幸好當時香港工業在轉型,大量勞動力密集型工業遷移澳門,約佔60%的製衣、針織、玩具、絲花等製造業為香港資本投資,經過五年左右時間,才基本上把剩餘勞動力消化。但是帶來的社會居屋不足,教育學位不足,衛生保健不足,社會設施不足等問題,其中有些後遺症至今仍未能消除。例如學位的緊張以93-94學年為例:小學六年級比小學一年級少2,271個學位,比例為30.5%,初中三比初中一少1,865個學位,比例為36.4%。從十年義務教育來看,如教育不加速發展則相差學位達4,203人,比例為56.4%,這數字說明只有43.6%的學生可完成初中教育,這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嗎?如果設想,為了促進澳門消費市場、挽救低潮的地產市道和某些式微工業而採用「人口膨脹療法」,其沖擊和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肯定比八十年代初更大。剛剛喘定而立足的澳門工人,其工作和生活不能再受外來移民的沖擊,其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的權利不能再受剝奪。
澳門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及競爭條件已同十五年前大不相同,特別是大陸的改革開放的深化,廣東及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起飛,有機地迫使澳門工業需要轉型,投資環境需要改善,貿易及旅遊地位需要提高,這才是澳門發展的重要課題。如果說目前存在若干缺陷是一種病態的話,則需要整體醫治,固本培元,而不是「人口膨脹療法」。當然也需要對症施藥,包括:搞好基本設施建設、簡化行政手續,修正不適宜的法例、改善投資環境,制定若干優惠措施、吸收外來投資;重視培訓和教育、提高勞動人口的素質;注重人材培養、形成一支專業技術人材隊伍等。
綜合上述,人口發展對澳門社會及經濟的影響是全面的,必須慎重考慮,人口政策的釐訂,必需符合澳門的實際情況。限制人口的急劇增加,提高人口的素質,提高澳門人口的生活質素,確保澳門社會穩定,才能達至社會整體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