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大學“澳門教育
品質研討會”上的講話
高等教育的品質管理
唐 志 堅
高等教育是培養人材的專業,教育的產品是人材;高等教育又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專業,教育的產品是成果。
高等教育機構不應是單功能的傳授知識促進個人的健全發展,而應同時具有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多項功能,這是現代教育的新觀念。
為此,教育目標的正確與否,是否具有前贍性和延續性、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充分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在教育的反映,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不單影響高等學校的辦學方向、專業設置、設備設施、管理模式和水平、質量的高低、科研的成果產出以及學校在社會上所發揮的功能。
毫無疑問,高等學校的管理工作的目標,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它不單是為了創造學術自由的環境,也必須努力不懈地提高教育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集中表現就是“產品”的質量,就是我們常說的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材和產出有水平的科研成果。這就形成了目標管理和品質管理的問題。
大學不同工廠,目標管理和品質管理模型有異,出人才、出成果的周期長,學術性、知識性、專業性十分鮮明,由此導致教育品質的測量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有:
1、被測對象的不明確性
2、測定方法的間接性
3、數量表征的相對性
4、品質評測的社會性
作為一間大學或高等教育機構,對品質管理的認識,不是單純認識到以上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認識:
1、教育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的關係
2、教育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關係
3、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的關係
4、目標管理與品質管理的關係
一、目標管理
高等教育目標管理,具體地說應是學校的管理者以至全體成員共同確
定目標,目標及其體系,並以目標為中心,規定各部門及人員的職能和職責,並以有效的方式控制品質的流程,並不斷進行品質的評估和撿測。為此、目標管理應是:
1、體現於學校的組織活動及其整個過程(執行、評估和檢測)的管理
2、體現於學校的管理者和全體成員的管理
3、體現於人材的培養、產出的成果的管理
無庸置疑,這一切的主體在於人,從管理的文化性來說,人的文化差異會帶出管理基因上的差異,由此而造成制度差異或管理特征上的差異。不單是管理者、學校各機構的負責人和全體成員,當然最重要的是教師、專家、學者,更不能忽略的是學生──未來的人材,這就形成教育品質管理性的兩個主體。從今天的科學、民主管理觀點出發,特別是作為高等教育機構這一個文化搖籃,管理的文化特征尤為突出,更須重視以人文文化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包括重視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視人的社會角色的建立,而不是以個體排斥社會和以自我排斥他我,重視人自己行為的環境價值而不是唯一的經濟價值。
既然如此,社會價值觀(包括環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必然要反映到高等教育來,在教育目標上必然要反映出來,由此而造成目標管理上也要反映出來。高等學校能否適時修訂教育目標,從而調校目標管理的措施,值得重視和研討,那怕高等教育有其共性也然。
二、品質管理
教育的品質管理必須為學校的目標服務,並以目標的實現為准則。因此形成學校品質管理的不同於企業管理的要素,盡管至今為止有不同的學說和理論,但總離不開管什麼?怎麼管?有一種觀點認為要強化職能要素,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激勵等職能要素;有一種觀點認為過程要素是重要的,強調管理手段的優化應主要表現在管理者和管理對象之間;又有人認為強調資源要素是首先的,即是人力、財力、物力的充分投入並确保其得到好的管理和效應,才能導致有好的高等學校的品質管理。
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的素質高低是高等學校“產品”質量高低的主要表現。很難想像,某間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專業能力不強,知識面狹窄,心理素質低,技能和創新能力不高,而社會的“錄用反映”不佳,那麼,你怎麼宣傳這所高等學校有好的校長,好的教師,好的課程專業,好的校園設備,圖書館,好的管理等,恐怕人家還是不相信,還是不太喜歡聘用你的學生。
現代教學理論有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對於“學生主體”和“教師主體”有比較完整的新“主體”概念。從高等學校的品質管理角度,有必要認識下面的要素。
1.基本要素的管理:是物質性的管理要素,包括人,財、物的資源的管理,無可否認最主要的還是對“人”的管理,因為物,財的品質管理和發揮最佳的價值效應也是在於“人”。
2.特殊要素的管理:主要是指對“時間”和“空間”的管理,這兩個要素如管理不好:則包括“人、財、物”“資訊”都無辦法發揮最好的管理效率、效益和效能,也不能使學校建立起一個跟社會發展同步的校內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環境。
3.資訊要素的管理:隨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資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知識經濟的來臨帶來智力開發的新課題,作為高等學校對資訊的這一個重要的資源的管理,包括收集、加工、整理、傳遞、貯存和創新的管理,應放在重要的位置。無疑,這是品質管理的最佳保証,促進管理的效率,效能和效益的提高。學生能否在一個完全開放、資訊化和網絡化的校園中成長,關係到將來的他是否能成為一個具有資訊素質的人,(包括資訊意識、能力、道德思維等),成為網上的一代人,也成為對高等學校品質檢驗的一個標准。
4.創新意識的管理:在今天的資訊年代,學生──未來社會的人材的素質,核心是創新意識。作為高等學校,能否建立一個學術研究自由,科技研究創新的氛圍,形式一個有利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的環境,確是一個新的課題。哈佛大學陸登庭校長說得好:“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可以肯定一個無創新能力的人是沒有競爭能力,競爭能力──資訊能力──創新能力,是對人材的素質的新要求。
三、結尾
高等教育的品質管理問題是一個大題目,難以在一篇短文中有較全的論述,惟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如何看一間大學的水平和質量?如何看今天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和能力,社會上自然有評說和希望;我想:要是能激發起教育界的討論,回歸後的澳門高等教育將會有一個飛躍。
200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