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化的教學環境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

澳門電腦學會會長 唐志堅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大大地促進了資訊科技的應用和創新。對於教育,其所產生的推動是巨大的。一方面,要求教育為社會知識化奠定一個有素質的人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要求教育為信息社會造就更多的人材。毫無疑問,教育朝著資訊科技化方面發展是一個逼切的任務。

  作為學校教育,無論是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的方法、學校管理的現代化、教學資訊資源的索取和使用以及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互動等等,都面臨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探討和革新。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建立一個資訊科技的學習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盡管在我們面前的困難還很多,例如資源不足、師資未能適應、教與學傳統式方法的固化、教育資訊科技的支援系統缺乏,乃至認識概念上的差異等等。無庸置疑,教育的資訊科技化不能滯後社會的發展。因此,如何建立一個資訊科技的學習環境,是需要教育界共同努力的課題。本人認為,建立以電腦為主體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建立網上學習和交流系統以及學校管理的電腦化,可作為建立資訊科技教育的學習環境的切入點。

  現在讓我介紹澳門勞工子弟學校中學部在建立資訊科技化的學習環境所做的實踐和未來發展的設想(附圖:澳門勞工子弟學校電腦網絡圖)。

  1. 校園電腦網絡系統
  2.   國際互聯網的使用日益普及並已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日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網絡上查找資料、購物、進行通訊等,而且互聯網上教育資訊亦日漸增多,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另一種新的渠道。

      學校已把辦公室、課室、電腦室等的電腦聯接成一個校內網絡系統,並設立WebServer與國際互聯網相聯,也可以同澳門學校網絡(Macau School Net)相聯,並通過澳門校聯網進入國際互聯網。建立起來的學校的校園電腦網絡系統(Intranet / Internet),使學校的師生在網絡上每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帳戶,可以儲存自己的資料,也可以有自己的個人網頁(WebPage),可以收發電子郵件(Email)等。在網絡上存放各種教學資訊、各學科的題庫等,這就為學生的學科學習、進行電腦創作、在國際互聯網上查找資料等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與趣。教師亦可以在學校或家𥚃用電腦制作課件、出試題等,然後存入網絡,根據需要隨時從網絡上取出來進行教學、測驗等,這為教師教學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其實電腦網絡的最大作用是在學校培養起一種電腦網絡文化,將很多傳統的做法改用電腦來做,例如寫文章、畫圖畫、寄信、出版報、閱讀、查找資料等,培養起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和一種新的學習生活方式。未來的發展將逐步建立模擬課室,讓學生在學校或家裡可以隨時進入校園網,到模擬課室上課,或通過校園網接受教師的指導、補習或與同學交流。

  3. 多媒體教學控制室中心

   多媒體輔助教學控制中心主要由主控機、電腦和控制軟件、控制分機及附屬設備組成。具有多路視頻和多路音頻通道輸出,每個通道可容納任意個播放接收點(課室或辦公室)。在網控狀態,被網絡控制的對象只能接收控制中心指定的節目,而不受網控的其他接收點可自由選擇由系統提供的節目或其它功能;在自控狀態,每個接收點都是一個完整的小系統,它可獨立播放各自的節目、選擇系統送出的節目或講話擴音;在對講狀態,每個接收點都可呼叫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也可主動與各接收點通話,系統可作為內部電話使用;接收點(課室或辦公室)可點播節目,被授權後,點播者可在課室通過搖控器搖控主控室的音像設備或者控制中心的電腦播放課件。

  課室裡設有電視、終端機和電話,用來與控制中心聯系。上課前教師把有關的媒體教材(錄影帶、VCD或有關的教學軟件)交給控制中心,到上課時便可利用電話呼叫控制中心進行播放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控制中心還可以進行示範教學、互動交學以及作為集會、歌唱比賽、文藝表演等的現場直播。

   除了可以利用控制中心的資源上課外,老師亦可帶著手提電腦或其媒體到課室上課,並把信號輸送到課室的大電視上進行教學。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將手提電腦接入網絡,直接提取網絡上的資源。

三、電腦互動教學室

學校設立了電腦互動教學室,主要利用如下的功能達到教與學的互動:

  1. 具有屏幕傳播功能:教師可將自己的電腦畫面傳播給單一、群組或全部學生觀看;教師也可將特定的學生畫面廣播給單一、群組或全部學生觀看;
  2. 具有接收各種視訊的功能,包括電視、錄影、VCD播放、攝影訊息及聲音等,這主要依靠多媒體教學控制中心的功能。
  3. 控制功能:教師可以控制某個學生、群組或全班學生電腦的輸入/輸出設備,如鍵盤、磁碟機、滑鼠、耳機、麥克風或屏幕等,使學生能按教師的要求進行上課。
  4. 終端遙控:教師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監看某學生機的屏幕或直接操作某學生的電腦,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5. 語音對話:教師可用麥克風及耳機與單一、群組或全部學生交談、學生之間亦可以進行對話,特別是外語或語言訓練方面。
  6. 發問功能:學生有問題時可通過鍵盤向教師發出信號,教師可根據學生發問回答有關問題。
  7. 文件傳輸:可供教師將教材、作業或其它資料送給學生,或學生之間進行資料交換。
  8. 考核功能:可以向全班分發試卷、回收試卷並進行分析。對於是全部是選擇題或填充題的試卷,更能馬上得出分數及各題錯對情況分析。

  由於電腦互動教學室具有以上優點,教師只要預先準備好教案,就可以利用各種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每個學生對著一部電腦,戴著耳機,既看得清楚,又听得清晰,結合電腦的多媒體特性,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講解得更生動活潑。互動功能的充分發揮,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並能及時進行教學的反饋和評估。

  1. 多媒體課件制作室
  2.    由於教師需要使用電腦上課,而大部分電腦課件都需要自己制作。為方便教師制作課件,學校設立一個多媒體課件制作室,為教師提供有關的課件制作設備。該室的主要特點是全面支持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素材的採集及全面支持字體、文本、圖形、 圖像、動畫、講解、音響、配樂、影像等素材的單項設計和集成設計。主要設備有:數碼相機、數碼攝錄機、掃瞄器、錄影機、CD播放機、電腦、CD-WRITER、列印機、各種音響器材等,在這裡教師可以把視頻資料或聲音輸入電腦,經過編輯整理,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必要時還可以制作成光碟。

  3. 多媒體學科實驗室
  4.   學校裡的學科實驗室,如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生物實驗室、音樂室、圖書館等,均可借助電腦、攝錄機、投影機、電視等設備進行輔助教學,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這裡可以先看看下面的幾個例子:1.教師在化學實驗室演示某一實驗時,坐在前面的幾個學生可能會觀察到某些現象,稍後的同學就可能觀察不到了,如果在做實驗的同時用攝錄機把實驗過程輸送到電視或投影上,這樣學生既可以看得清楚,又有現場觀察的感受;2.生物課教師講授細胞的結構,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結構,要教師對著細胞講解則有點困難,如果把顯微鏡下的圖像送到電視或投影上,則教師就可以對著細胞的圖像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認識;3.在美術室裡,學生可以利用電腦進行繪畫創作,對於圖畫的布局、著色等問題可以在電腦上不斷地嘗試,直到滿意為止,然後才把它描繪在紙上。

  5. 教學管理資訊化
  6.  在一個資訊化的社會裡,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也要釆用電腦化進行管理。在這方面的工作有:學生學籍管理、學生成績管理、學生考勤管理、教職員工檔案管理、薪資管理、財務會計管理、圖書館管理等,這些工作全部實現電腦網絡化管理。學生有自己的電腦學生證、教師有自己的電腦教師證,教師學生的考勤實現電腦化。校長、教師在辦公室就可以查閱到學生每天的出勤、違反校規的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等。

    學校的有關通知、學校第二課堂的活動、學校和社會的大事都可以用新聞組登出或用Email個別通知,而家長也可透過互聯網絡查詢到其子女在學校的有關的資料。

  7. 多媒體電腦圖書館
  8. 圖書館對學生吸收課外的知識,增長各方面的見識,開闊視野起著很大的作用。為適應資訊科技的發展,學校圖書館將辦演一個更加重要的角色,除了繼續可以讓讀者閱讀圖書、借閱圖書外(當然這裡的管理也要實現電腦化),還應提供一個多媒體閱覽室,讓讀者在電腦上可以快速查找到有關圖書的資料、閱讀電子圖書、上互聯網查詢其他學校的圖書館資料以及收發EMail等,學生亦可以在這裡溫習、進修和交流等。

  9. 全開放電腦室

  目前學校中學部約有160台電腦終端機,除教師用機外,平均每10名學生一部電腦,比例仍較大,但由於學校能提供的活動空間及經費的限制,沒有可能較快地增加學生用機數量,開放電腦室讓學生自由上機是可行辦法。學生興趣小組、項目活動小組有專設的電腦室,讓學生能有更好的條件進行學習,例如進行網頁設計、軟件設計、上網交流、學習或提取資料等。除了配備指導教師外,還培養了一批學生尖子,使他們成為電腦“小專家”、“小導師”,讓他們協助管理電腦室。

九、結束語

  澳門勞工子弟學校於1997年建立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心(CAI中心)、多媒體電腦室、建立校園網、實現學校電腦化管理等的做法至今已有兩年,效果是顯著的,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增大教學信息量,使教師能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傳意效果和主導效果。對學生來說,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綜合分析能力,擴大知識面、活躍邏輯思維等郊果。總之,有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標的實現。

  學校要建立一個資訊科技的學習環境,需要重視以下幾個環節:

  1. 教師的培訓和輔助;
  2. 建立有效的機制推動;
  3. 資源的投入與實效的取得;
  4. 重視教育科研和績效評估工作;

  澳門的中學從1981年起已陸續設立了電腦課程。在這近二十年裡,隨著微電腦的發展,電腦課程也不斷改革,教學質量也不斷提高,也為社會電腦的應用、普及培養了不少人材。而澳門電腦學會、澳門大學和教育暨青年司聯合於1997年設立的澳門學校互聯網,為各學校和學生提供網上資訊交流,也透過互聯網同外地教育網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對於各學校校園網的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上述三個不同機構也舉辦不少電腦培訓課程和研究講座會,包括課程制作、多媒體應用技術等的培訓課程,起到較大成效。

  目前,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各學校步伐參差,全面推行及全面應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難,而經費的缺乏、人力資源的缺乏則是兩個主要障礙。毫無疑問,教育資源的投入是必須的,加大力度培訓和積極的推介、研究也是必要的。當然,建立一個快速的、有效的資訊科技教育支援系統也是有關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包括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儲存、學科課件的制作和推介。試題庫和圖書館的建立與共用,網上服務的擴大等,是今日澳門教育面臨的任務。

  隨著社會數碼化,各種媒體應用一體化,為資訊科技教學環境設立一個很好的條件。教育的資訊科技化所帶來的影響不亞於電子商貿所帶來的影響,從教育素質到人的素質的提高,必定帶來社會對教育的功能有著新的要求,知識經濟的到來,也必定對教育目標提出新的定位,這是新紀元前我們要思索的問題。